查看原文
其他

刘劲勋 C Pulao黑碳料理/ “蚂蚁隔壁班” 分享会No.79

刘劲勋 蚂蚁摄影
2024-08-30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刘劲勋在线分享在银川大象艺术公社刚结束的驻地项目

《C Pulao 黑碳料理 》:


   1、《石炭井》单元

   2、《八号泉》单元
   3、《贺兰石》单元
4、《Cain》单元
      5、《C Pulao》单元



蚂蚁隔壁班——艺术家刘劲勋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好的,谢谢令胡。

首先问咱们蚂蚁隔壁班的朋友们,大家好,周末好。

我叫刘劲勋,我现在是在甘肃兰州,我是一名独立的创作人。

首先感谢令胡有这样的邀请,能在咱们蚂蚁隔壁班来分享自己的作品。这次我想分享的作品是我刚刚完成的一个驻地项目,这个驻地项目是在宁夏银川完成的,这个展览是刚刚结束,是7月10号到7月25号在宁夏银川的大象艺术公社在那里展出的。





我现在发上来的是这次展览的海报,这个展览的主题叫《C Pluao》,副标题是黑碳料理。我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的含义。C就是碳元素,我们知道在这个元素周期表里面,碳元素是以C大写的C来代表的。这里的C就指的是碳,Pluao是一个突厥语的发音,这个词在咱们国内的新疆一直往西到中亚几国,乃至到土耳其,包括说俄语的地方。只要你说Pluao这个词大家都是能听得懂的。

那这个Pluao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他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讲的那个抓饭,我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去新疆能吃到了维吾尔族同胞做的那个餐食,就是有大米、羊肉、葡萄干那样一个餐食,抓饭、羊肉抓饭。那你在新疆如果说Pluao这个词的话,那维吾尔族朋友都是能听得懂的,他们就知道你指的是要吃抓饭,是这样的意思。所以C Pluao 我们把它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这个碳元素的抓饭。

黑碳料理这个副标题是我后来起的,因为在整个的这个驻地过程中,我在宁夏银川那个地方,驻地时间有一个月,我做了几个小的项目,最后这种小的项目因缘巧合,就正好能被碳元素这个概念所能统领所能串联,所以我后来就把这个展览的题目定位了黑碳料理。

我们在海报里还能看到一个信息,就是艺术家驻留项目第一回,提供这个驻地项目的这个机构叫大象艺术公社。它位于银川城的西边,就是靠近贺兰山,就在贺兰山脚下,对面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西部影视城,就是张贤亮先生做的那个西部影视城。我们知道在那里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场域。在80年代末,像《红高粱》、《牧马人》这些电影都是在那里做的重要的外.景地。

到了90年代,像非常有名的《大话西游》,还有很多很多电影,都是在那里去拍的,所以对文化来讲是西部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地标。这个大象艺术公社就在这个西部影视城的对面,靠的非常近,马路对面就是,是有一个天籁艺术村,天籁艺术村有几个部分组成,它有这个大象艺术公社,这是一个公益的一个艺术机构,主要做一些展览、空间、艺术交流这些项目,周边还有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这都是银川当地的艺术家,很多都是银川当地的艺术家入驻在那里,里面有做绘画的,有做综合材料的,有做雕塑的,有做装置的,就是门类很全,就是有很多艺术家聚集在那里,围绕着大象艺术公社聚集在那里。我之前去过那地方的时候,我还是非常喜欢那个地方。我没有想到在中国西北这样一个比较偏陲的这样一个城市里面,有一批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艺术家聚集在那里,有点像乌托邦性质的那种聚集在那里,真是让我很羡慕。

所以后来有了一个机缘的巧合,就能在那里和大象艺术公社接触。然后我就提出,我想在那里做驻留,因为之前这个机构没有做过驻留,是今年的五月份才开始正常的进入了一个经营的过程,我和公社的负责人平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讲像在银川这样的城市,以无论去做一个美术馆,还是去做一个画廊,商业画廊他距离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那样的一线城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银川在中国西北,这样非常独特的这种地理区位,这样多元的文化交汇,对做驻留来讲,对外来的艺术家来讲,会能获得很多新鲜的体验,这可能是这个机构非常有优势的一个点。所以我就提出能不能在这里来做驻留,结果平原老师答应的非常爽快,而且在后来的驻留过程中也提供了一切非常便利的条件,很包容、很宽容的让我做下了整个一个驻留过程。

所以今天我就想在这个蚂蚁群里面,来分享驻留作品。这个驻留作品分为五个部分,线索比较多。在这个分享之前,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的短片,这个短片也是在展览过程中银川当地的一个媒体人在那里拍的一个抖音之类的项目短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他是非常简约的,就是把这五个部分都概括出来,我给大家可以放一下。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视频没有,整个视频有没有看完,在最后这个主持人还调皮了一下。大家可能在一个视频里看到了这个展览的层面还是比较丰富的,涉及的几个触角也都比较多。因为在我的整体考虑当中,我觉得既然要做一个驻留,我当时在和平原老师聊天的时候,我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就是构建、连结、激发,我觉得这三个关键词是要串起西部这样的艺术机构,在做艺术驻留的这样的项目过程中,需要紧紧抠住的三个关键词。


首先说第一个关键词叫构建,这个不难理解,就是一个外来的艺术家也好,他到了这样的一个驻留地,这样西部的一个驻留地,那他需要把自身的艺术经验和在地的元素,要做一个很好的一个构建,就他和在地的元素要发生关系,结合他之前的艺术经验,要构建出来一个新的艺术逻辑,产生出来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做驻留,对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也是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能力所在。第二个就是连结,就是这个艺术家在驻地项目过程中,他做出了作品,然后他的作品应该和当地的艺术生态发生连结,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艺术家群体,因为喜欢艺术的爱好者群体,他的这个作品应该和在地的艺术家群体和艺术爱好者群体发生连结,要发生关系,要和当地这些群体的日常经验发生发生一些勾连,要发生勾结,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好效果的一个驻留。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激发,就是你连结到这些艺术家,连接到了这些喜欢艺术的年轻人,那么你的作品和他们之间,你和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能不能彼此激发,你能不能从当地的艺术、艺术家那里获得营养,你的经验能不能激发出当地艺术家的新的创造性思维?当地的爱好者在和你的交流中,那么能不能给到你意外的营养,你的作品能不能让当地的爱好者们获取新的认知,或者是获得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这些都是一个驻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一个驻地艺术家要和外界达成的多重的这样的一个关系。那我也是在整个的主题项目过程中,我也是在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在最终我把这一切的思考最后落在了一个展览单元当中,这个单元一会儿会介绍到,他实际上就是把展场变成了一个操作间,变成了一个餐厅。当地的艺术家朋友,当你喜欢艺术的人都是可以来这个空间来吃饭的。我是一个餐食的提供者,也是一个作品的输出者。

我通过这个餐食,我把它称为我的作品,让每一位来进餐的人在进餐的过程中,在品尝食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在整个展览中关于C元素的阐释,对它的再构造、对它的再次创造。不停的转态当中的,而不停的创造,我希望他们能在这样品尝食品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作品的多重脉络,我把它称为关系美学,因为我觉得我们之前在美术馆里面看展览,作品是挂在白盒子空间的,我们每个人是观看者,我们是单向的去接受这个作品,我们去观看他,去凝视他,我们是单向接受通过视觉或者其它感官带给我们的感受。

我更把它称为一个是接受美学,那我希望在这次驻地当中,我希望这种单向度的接受美学是被打破的,我希望他们是一种更复杂的交互。观看者不仅仅是观看者,他可以是参与者,可是体会者甚至是作品创造的一部分。这些关系都是通过进餐来品尝一个餐食这个作品来达成的。

好了,我们就从这个展览的第一部分开始进入。第一部分叫石炭井。我知道这个地方是到了银川以后,当地的摄影师朋友告诉我这个地方,他们告诉我这个地方之前是一个煤矿,是个矿区,有将近10万人在那里生活。这几年,因为这个煤矿不断的被采尽,大批的人就流失了。因为这个资源流失,大批的人也就迁移开了。这个地方目前仅仅剩下了300人。我听到这个讯息以后,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之前有这样的经验,因为我是兰州人,甘肃人,我们甘肃这个玉门情况和这里差不多,会留下大量的一个半废墟状态的一个城市出现,那这个对于一个视觉采集者来讲还是蛮感兴趣的,所以我就和当地的摄影师朋友一起去了这个石炭井的地方,就开始了一些直接的图像采集工作。现在发上来的是石炭井这个单元的一个分海报。







 

我刚刚发上来的这张图,这个图就是一切故事的一个缘起,怎么讲呢?我到了石炭井,这个地方没有人,我是站在他的之前最繁华的地方,一个十字的广场,站在那里,然后支好了三脚架,支好镜头,就考虑该怎么拍,因为没有人,我们得想怎么开始进行这样的一个采集工作。朋友就给我从旁边唯一的小卖部冲了一个速溶咖啡,然后大家从画面里面看到那个纸杯里面是速溶咖啡,就一边喝咖啡,一边考虑怎么开始工作。这时候我们看到就是一只小狗就靠近我,它试探性的靠近我,那我们的经验都是知道的,这只小狗它来不是为了别的,它来是想试一下运气,看这里有没有它能吃的东西,有没有它的食物。我当时是身上没有其它东西的,我只有这杯咖啡,然后我就把咖啡往它那边挪了挪,看它吃不吃,来对这东西感不感兴趣。很显然这个咖啡这东西是不在于它的这个食物链条当中的,所以它也很快就辨别出我没有什么其它食物可以给它,然后它很快就离开了。


那这个事情给了我很大的一个启发,因为当时正琢磨怎么开始,那这个事情出现给我了一个很好的一个启发。我觉得这个小狗的过程和整个石炭井离开的九万多人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当有食物的时候,人们是可以聚集的,当食物短缺或者不能提供食物的时候,人们一定是会离开这个地方的。石炭井的荣和衰就是因为煤炭从有到无这样一个过程,不能给这九万人提供食物,那是九万人就得离开。


我当时觉得由这个现象是完全可以做下去的,这是一个石炭井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然后我就去到他最主要的街道。因为对我来讲,我是外地过来采集图像的,我不能和当地的摄影师朋友一样,他们可以反复的多次的去那里去拍摄,让他可以一点一点的去采集图像,碎片式的,把它们积累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我的拍摄时间只有一天两天的,我不可能用那样的工作方式去采集图像。


我站在街上整个观察了一下,我觉得石炭井的这条街很有意思,这条曾经繁华的主街很有意思,现在当然是没有人了,但是生活的遗迹全部都留在那里,就像是一个生活记忆的化石,活生生的化石储存在那里,里面的细节非常丰富,那里有公安局、有书店、有宾馆、有餐厅、有舞厅、有停车场、有食堂,什么都有,很丰富,很丰满。这样的一条街,我决定我可以把这整个这条街拍下来。


我在着手拍前几张的时候,我意外发现他其实有更多的信息在存在,因为这个街道人们离开之后,整个这个小镇是被废弃的,那当地政府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样的一个小镇被废弃,那怎么办呢?政府他也是有一定的惯性思维,因为在宁夏这个地方,我之前介绍过影视城,宁夏这个地方的这个影视城经济生态是非常好的,所以当地政府会觉得这样的一个地方把他打造成影视城也蛮不错,所以他就有了这样的一些动作,所以他在石炭井的这些墙面上也就绘制了很多。比如说建国初的、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样的标语在上面,这样的标语就很有意思了,等于是把一些超现实的元素给放置在了这个空间里面。这个空间里面同时具备了现实因素,超时性、超现实因素,这就产生了一种很魔幻的色彩,这里的现实因素是什么呢?比如说我当时在拍的时候,正好是打黑除恶的那个阶段了,也正好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差这个阶段,这些标语都是有的。那超现实的一些标语也是有的,“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谁怕谁”这样的标语是有的,对吧?四个现代化的标语是有的,诸如此类。他们糅杂在一起,就产生了很魔幻的一个视觉感受。因为很简单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艺术生成逻辑,就是你能把空间折叠到一起,你能把时间折叠到一起,他一定会产生一个艺术作品的一个正常的生成逻辑。这些标语的重合粘结,显然是把时间给折叠压缩在一起了,我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当时第一感觉就是我需要把整条街一格一格的把它拍下来。现在放这张图就是一个局部,就是这样一张张接着这样拍下去了,就最后是把这条街拍完了,那最后在做作品的时候,我也没有严丝合缝的按照真正的空间结构,把这些片子接在一起,然后变成一个严丝合缝的那么一个长条的一个接片。恰恰相反,我是有意识的把空间的错位了,因为我觉得既然时间被折叠了,时间被叠加了,那么它的空间也同样的道理是可以被折叠,可以被叠加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在做一个视觉作品嘛,就是你的视觉的生成逻辑还是要成立的,那这样的空间被反复折叠了之后他会产生我需要的视觉语言。这种视觉语言在逻辑上是成立的,然后就这样把它一张一张的接下去了。





好了,这会儿碳元素终于出现了,它是怎么出现的呢?当时我是要写笔记的,写笔记的时候,方便期间的我就用的是铅笔,我在拿着铅笔在本子上写下石炭井的炭子的时候,我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概念,铅笔是石墨铅笔嘛,它也是碳,这会儿发现碳元素在这里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碳元素我们知道它是我们这地球构成上非常古老的一个元素,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对吧?氧、氢、碳,这都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而且我们作为一个生物体,我们每个生物体不管是植物和动物也好,人类也好,我们身体的大量的能量来源是基于碳,我们本身的生命体组成就是碳,而且我们的能量来源也是碳,我觉得把这会就发现碳这个元素,它即是原生的,而且又不断的是自我生发的。中间发生了很多转态,这种转态的出现会带来很多灵感,所以我觉得这概念非常好。所以我从这儿开始呢,就决定要拿碳把整个我在宁夏做驻留的这个项目是要整个串起来的。


当这个石炭井整条街拍完之后,我是拿铅笔,拿这个碳把天空和地面都整个涂抹了,我觉得在这个涂抹的过程当中,你涂掉什么,你留下什么,他既是一个改造的过程,也是对石炭井这个地方他这个历史变迁的一个追溯的过程,我觉得在这个行为过程中是和石炭井的历史变迁和人们对石炭井的记忆是达到一个共情心理的。所以我就整个把它了用铅笔给涂抹掉了,当然涂抹掉之后会发生一些视觉的变化,这些视觉的变化同样带给我一些意外的惊喜,因为被涂抹的一些空间,突然会从这个三维转成二维,那种视觉的变化,让这个视觉语言显得更为单纯,这是正是我需要的东西,这也是其中的细节。








朋友们可以从这个铅笔涂抹过去之后,这个三维空间如何呈现出扁平化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通过这两张图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个图是我是很难在这里把它完整表现出来,因为它的体量是比较长的。当时在大象艺术公社的展厅里展出的时候,这个图高度是20公分,整个作品它的高度是20公分,但长度有十一米六,所以它就是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方式底下,因为手机屏来展示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就是取了一些细节部分,让大家来能体会到这个作品的一些细节。


然后有个很短的视频,可以放一下这个视频。也就是我在最后涂抹的过程中,正好有朋友拍到了这个镜头,然后他也在旁边聊了两句,大家可以看一下啊,拍这个视频是我的好朋友,我个人认为他是我们青海最好的摄影师,他叫任建军。





现在发上来的几张图,就是当时的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这个作品很长很细,就是整个街都在上面。当时布展完之后,其实我还是做了一个展场的另外一个设计,就是把第五个单元也放在这个作品前面。我们可以看到后面一张图是一个白色的帘幕,我是在白色的帘幕后面,是在做这个餐食C Pulao,然后观看者就去排队,在这个旁边来领取这个食物。这个过程就出现了很好的一个并置,就是一个作品的后面是因为一个食物的流失而产生的一座空空荡荡的街道。人们因为食物的匮乏,从那个地方流失掉了。而在这个作品前面是今天我作为一个食物的供给者,我出现在这个场合,人们又因为这样的一个食物的提供,又聚集在这里,也排出来的长队,这是背景就是食物流散形成的一个空间,前面是因为食物的提供聚合出来的一个人的长队,那他这两个场地之间的一个并置,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好了,我们就转入到下一个展览单元。这个展览单元叫八号泉,八号泉是一个地名,是在银川旁边贺兰山麓里面,深山里面的一个废墟。它之前是水泥厂也有兵营,当然现在完全废弃了。第一个发现这个地方的人是我的好朋友——当地的摄影师梁雅斌,是他带我第一次去到这个地方,然后后面我就去了很多趟,不断在那里去采集这个图像。





我对那个地方发生兴趣,是因为它完全是个废墟,我们知道废墟在时间概念里是一个过去式,对吧?我们现在说的废墟,一定是指的过去,是个过去式,那在空间里又是一个被悬置的空间,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绝大部分空间是有实用价值的。比如说我们的餐厅、我们的教室、我们的会议室、宾馆、商场、医院,就是所有的空间,绝大部分空间都有实用的价值,废墟恰恰是没有实用价值。一个在时间概念上和空间概念上都不在现在时的这么一个场域,这么一个场域,实际上就是被悬置的。我们知道当一个事物被悬置的时候,它是最自由的,因为它们具备了最少的内涵,内涵越少外延越大。所以它给你给了很多自由的一个创作的一个空间。它就像个剧场,这会儿你进入这个场域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导演,你眼睛看到的所有东西,随手抓到的所有东西都会变成你的演员,你就可以开始你的表演了,所以这个很自由的,很嗨的,完全放开的那么一个创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更像一场游戏。


我记不住人名字,我忘了是谁说的。他说一个艺术家做的很多作品实际上是在延续他儿时没有完成的一个游戏。我觉得在八号泉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一场游戏,就是一场视觉创作的游戏。这是八号全单元的展览现场的一部分,之所以放这几张,是想说明一下,就是一个展览作品和展览环境之间的一个设计,这个展场时在负一层,使用的这个墙面直接就是清水水泥,然后上面有很多管道。我当时觉得这个是太适合做八号泉这样的作品,有点天衣无缝的感觉,我很喜欢这个展场。所以在这个展场展陈设计和布展过程中,其实也同样像一场游戏。



这都是整个展览现场展览开幕以后的一些实景。我们能看到就是墙上主要是这个图像作品,就是照片,但是在展陈的大小间隔的设计,包括照片组合之间的设计;包括静态动态之间的设计;包括实物和平面之间的设计;都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工作。这都是八号泉这个单元的展陈设计的一些实景图。






实景图看完之后,我就把作品可以在一个一个来放一下。因为作品很多,因为在八号泉去了很多次,也拍了很多,因为在那里玩的比较嗨嘛,但我大体能分成几个部分吧。第一部分就是实际上因为在那个场域里面你要创作一些视觉的东西,这个艺术史上的大师多了去了,那他们也会进入这个场域,对吧?你看到一个东西你会马上想起来是谁,对吧?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有很多作品实际上是在那个场域里和艺术史上的那些大师,尤其是我喜欢一些非常杰出的天才艺术家,他们在共融的一些东西,就是我看到一个东西,我会想到他的作品,然后我会把那个作品用手边的东西把它推演一遍。

现在放上来这几张作品就是当时的一些推演过程。比如说像第一张啊,包括第二张,我看到那个白色的一个废弃的门板,然后旁边会有很多原料,因为是工厂所以会有很多螺丝,螺母、圆环,发锈的一些东西随处可见,我觉得那个白色木板的纹路就非常像保罗·克利( Paul Klee( 1879-1940 )的画。那这些东西在上面,结构的过程你完全可以按照保罗克利在一个视觉逻辑在那里像个沙盘一样的去演算一遍,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好玩。第二张也是这个过程,那是一间废弃的教室,那里有吊灯,然后有垂下来的线,这些吊灯和垂下来的线就把天花板和墙面这样三维的折线打破了,看上去有点像二维化。这个空间被折叠当然是有事可做的了,肯定会出现好的这种视觉逻辑出现。那这做一些符号上去,而且我后来拍照片身上带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照相机了,可能会有粉笔,可能会有碳棒,可能会有自喷漆,可能会有胶带,反正是背包里装的满满当当,什么都有,觉得什么东西合适就用到什么东西,可以把现场改造一下,包括这里的啤酒瓶,上面的电子设置,那是呼应墙面上的三个黑点,做这样的一个视觉元素的呼应,然后墙面最后只能整个出来之后,墙面在完全是用保罗·克利式的那种线条去勾勒那么几笔。我觉得好了,这会就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把我喜欢的艺术家我演算了一遍,他就像个黑板一样,就像我演算一道数学题或者化学题一样,我把它整个在空间里用我的方式把这个艺术家给演算了一遍,然后再拍张照片,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他就是一个很嗨的一个游戏一样的过程,就是和天才艺术家在一起,手谈也好笔谈也好,大概这意思吧。总而言之,那种体验很爽。




后面一张图第三张,也是一个油漆罐,拿开以后,地面上会形成那样一个很美的一个圆形和边缘的一个变化,我觉得已经很美了,就已经像一幅画了,那旁边会有些东西,临时摆放一下,那会出现一个脸谱,这种脸谱的逻辑是谁呢?你会喜欢很多人,比如说像就我喜欢的,比如说杜布菲、巴斯奎特、(理查德)普林斯就这些人对吧?他们对人体五官的演变也很喜欢,那你完全可以在这里去演算。他就更容易进入一个偶发的状态。第四张图也是一个道理,第四张图当时地面上有很大的一个圆形的一个铁板,铁皮圆的,可能是什么东西的一个盖子,我把它盖子取开以后,在地面上自然形成一个圆形的一个沙堆,一个沙痕,而且工厂的地面很漂亮,它上面有很多斑驳的地方,有很多花纹的地方,非常漂亮。我一直在喜欢的艺术家叫加百列·里科,一直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拿临时的物件去摆放,然后去做出自己的作品。我很喜欢他们偶发的样子,偶发创作的作品的整体的那个过程,所以在这里也就把它也演算了一遍了,当然我不是说就他的作品一定是这个样子,但是基本的逻辑是差不多的,我觉得这样的一个演算既是学习也是借鉴,也是体会,同时也是在创造。



最后面做的那个作品它是一个抽屉,是那个办公室抽屉的背面,打开以后觉得那个纹路很好看。然后我身上是带丙烯的,我带的很简单,因为现场也没法调颜色,带的全是原色的。然后就把它涂抹涂抹改造改造,然后周边有什么都是方圆两三平米之内找的东西,铁丝,什么废旧的一些插头,小木板上小纸片儿什么的,你就建构一个逻辑出来,当然这个逻辑是谁呢?我喜欢斯特林·鲁比(Sterling Ruby),他的图书我非常喜欢,然后就做出来,就把他什么演算,但是我演算的其实不错,为什么呢?就是后来开展的时候,我的孩子他过来看展览,他现在在北京读书,但是他上高中的时候,比如说他有就节假日什么的,都带他去看这个当代艺术展,然后我喜欢谁啊,谁的作品怎么样也会讲给他听。所以他当时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时候,他直接就说了“这不是斯特林·鲁比”我说行,对你这样说,就证明我这个演算当然是对的,我觉得那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你通过这样的演算,如果是对方是了解艺术史的,还有艺术史学习经验的,那他一定能和你在这样的作品面前是达成一个同识的或达成共情的。





我现在找个视频,一个视频把它放上来。因为在这个八号泉拍了很多东西,所以当时在展场放不下,所以大量东西都放在视频里了。这视频是没有声音的,就是只有文字,因为我做的笔记都放在上面了,就是图片和文字是叠在一起的。这也是我想做的事情,就是我觉得文字本身他其实也是符号,他实际上也是图像,因为有象形字、会意字,我们都很好理解,就是文字是高度被凝练的图像。既然它是图像,那它和我拍的图像就完全可以去并置的,相互覆盖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然后在这个展场里也做了这样的尝试。这个文件比较大,可能得慢慢看,我先发上来。


这个文件比较长,然后我是分成四段了,然后我会发出来四个视频文件,但是大家可以慢慢让他下,然后等得得空的时候有兴趣我再去慢慢看它。因为说实话节奏是比较慢的,因为是为了展场的那个环境设计的,所以他节奏比较慢。如果在手机上看的话,可能会觉得有点拖沓,或者实在是看着你昏昏欲睡的。其实当时我在设计和这个工作人员在设计这个节奏的时候,我说也是要这样的一个节奏,就是那种似睡非睡的,因为是在废墟里拍的,似睡非睡的一种迷迷糊糊的,慢慢半醒之间的那种感受状态,对视觉的感受状态。先让(慢慢)下载,然后我们进行后面的一些图片。








不知道大家能看到后面发来的这四张图,这都是在八号泉现场采集的一些图片,当然也做了一些改造,在现场,因为是废墟,就会有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一些奇形怪状的图景出现。比如说第一张就是一个废弃教室里的生物课的科研室里的一个教学模型,但是在那种角度看上去会出现三维转二维,内外同时可被观看这样那个视觉体验,都是蛮有意思的。我前面讲了,废墟就像个剧场,你就是个导演,所有的东西都是演员,然后你可以做出任何一个剧情式的悬疑的心理状态的图片,你就随便去并置它了。




物件通过挪动,通过新的组合,然后通过一些很小的一些改动,就呈现出一种剧场感,我觉得物件都是这样的。有句话讲得好,什么艺术,艺术就是关系。你通过摆动物件创造一种新的关系,也是在创造作品。



因为这个在八号泉我是获得了很多其他新的经验,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摄影这东西,其实你最终是要拿到图像,是不是照片,是不是在照片上其实有什么不太重要,你只要拿到图像就行。这两张是我捡的照片。第一张是一个剧组拍完一个剧以后,就把那个剧照留在那个墙面上,可能是个教师光荣榜什么的,然后是过了一两年吧,这个颜色就褪的很厉害,就发生了很多变化。我觉得时间能叠加在一起的东西,把一个现状的时间能凝结成一个点状的时间状态的这样的东西,我觉得它本身就是艺术品,就和现成品一样是一个道理,然后我就把它拿回来扫描了。第二张是我在废弃的教室里捡到的真的一张照片,它很小,就是一张一寸的工作照,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老师的工作照,但是放在地面上已经有太多年了,上面就是各种灰尘,就堆积在上面,都凝结在上面,我把它拿回来也是扫描了,然后在展场里这两张照片都是放的比较大,而且是并置在一起。我觉得人们在这里是能看到时间的过去式的,时间被拉开,一定会产生真实的情感,正如我们所产生的乡恋、儿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其中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实际上是被拉开的。我是希望很单纯的把被时间拉开的东西呈现在观观看者面前,我觉得这样已经是足够了。



八号泉去了很多次,到后来也就不用相机了。我前面讲我只要拿到图像就行。扫描仪是可以获取图像,那没有照相机同样可以获取图像。我后来是带了三个纸,三张卡纸去的。因为在现场他有很多发锈的铁皮,有一些油气桶、电线、被氧化都是能擦出痕迹的。我是拿铅笔去,然后现场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在现场做出一些痕迹出来,其实就是具备图案的,我们看到有铁球做的,有这个凝结成块的油漆,是不是油漆粉大概是那样的颜料,那样的东西做的东西。文字本身也是很有意思,像最后这张上面那几行字,那种语感是我当时去八号泉的那一天的时候,在车上翻手机,翻的是余秀华的诗,比较幸运,她当天在公号推出的那首诗写的非常好,所以那种语感一直是旋绕在我的这个脑海里。到了现场之后,因为东西还没有褪去,然后我就写下了这样几行字,然后与现场的物件做了痕迹,让它成为视觉的一个作品。





这里又是另外的一种创作方式,把在八号泉,就是一个图像生成的一个方式,就是那里有很多墙面,废弃的墙面,那些废弃的墙面就是很多地方是极具美感的,对吧?但是你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因为我是有一段时间我是非常喜欢八大(山人)的画,我觉得八大就是中国的安迪·沃霍,就是中国的波普艺术的老大。所以我一直在沿袭他的画,所以我随时都会带着碳棒,这也是为什么把它纳入到这个黑碳料理整体展览当中的一个原因,就这里有碳棒的介入。废墟经常是带来一种没落感和死亡感的,但是我们人都是这样的,生死相向、枯荣相间的。


在看到那样具备死亡色彩那样的画面的,你总是希望有生命的东西出现,那什么是生命,最好的生命最自由的,当然是飞翔的鸟和自由游弋的鱼,所以我是很喜欢画鸟和鱼的。所以在这样的很多空间里,我就涂鸦,画上小鸟,画上小鱼或者是巨大的鱼,就是和出现的这种痕迹做个结合,然后把它变成图像采集到照片上面。





下面要介绍的分享的是第三个单元。




这第三个单元叫该隐,大家可能都知道该隐是圣经故事里的一个人物,该隐和亚伯。该隐可以说是第一个人类的杀人犯。他因为嫉妒杀死他的弟弟亚伯,然后人类就有了原罪,这是基督教里讲的原罪这个概念的一个缘起。但是人们经常在写该隐,就是英国的那个诗人拜伦,他写过长诗《该隐》,在拜伦的长诗里该隐他不是一个杀人犯,恰恰相反,它是一个挑战神权的获得人性自由的这样一个斗士,这都是很好的一些文学底本。我第一次想做该隐是在看木心的书叫《文学回忆录》,他在写到拜伦的该隐的这段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区区折折的该隐”。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啊,就埋下了一颗种子。


到后来我看到了一个韩国电影,一个韩国电影里面有一句韩国的谚语,他说:“只有孤独的人才能看到蚂蚁”,这句话又给我们埋下了种子。因为小的时候有转学的经历,这个你听不懂当地的小孩说话,所以经常会去玩,一个人玩。但是你玩的东西很很少啊,基本上那个年代的玩具是很少的,那随处可见的玩具就是蚂蚁,所以就是小时候我们蚂蚁玩的很多,只留下了一个这样一个印象。其实我前面说就是那个韩国谚语的事儿,他就是说孤独的人才能看到蚂蚁,那孤独的人其实和该隐的这些的东西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该隐是代表人类原生的一种羞耻感,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他也是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一个耻感。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有一首歌,大家都是听过的,是张楚的,张楚的那首歌的名字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所以当时我就想做出来这样一个单元,因为我之前这个单元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之前在北京的时候,因为疫情是困在房间里,所以我就画了大量的涂鸦,然后到了银川做驻地的时候,我发现银川周边有很多蚂蚁,对吧?那句话就出来了,孤独的人才能看到蚂蚁,每个人都是区区折折的该隐,而人和蝼蚁是一模一样的。对,所以我想把这几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做一个单元出来。这里碳元素也是有介入,因为我之前讲了,就是我喜很喜欢画八大的东西,然后在水墨上用水墨在宣纸上画了八大的鱼,然后用碳棒把你整个宣纸重新给改造过,然后会获得一个新的图像,然后把蚂蚁放置在上面,采集的蚂蚁放置在上面,然后就拍出一个巨大的图像。展品在展场的尺幅非常大,尽可能的往大方,有2米多,我可以放一下这个展览的现场图。












这些都是一些涂鸦,就这些涂鸦的底本,就画了很多蚂蚁,这些东西当然是半成品。未来我会在上面增加很多层次。不仅仅是这次在这个大象艺术公社展出的这两三个层次的东西,我会加很多层次在上面。然后这个是以后有时间会慢慢做的。这次在这个大象展出的时候是展了两张,我可以把细节图放一下。这是在大象展出的两张,它的长度都是2.1米,然后我是需要有一个不同的观看的感受,就是远看是这样一个视觉,然后近看后视觉又会被切换成另外一个点上去。比如远看我们会看到涂鸦或者能看到一条大巨大的黑鱼。然后走近看的时候呢,视觉又会切换到那种细小的蚂蚁的个体的不同的形态当中,我觉得这种视觉的变化是我做这个作品想要达成的一个效果。





这里我放了一个小视频,就是介绍一下环境。因为你要做一个驻留展览,这个展览的空间又分成了好几个单元。我前面讲了,一定要把它做的多元或者丰富一些,就视觉感受当中,那在这里我就做了一个视频,然后视频也在这里15秒当中介绍到,这也能看到我是把空间做了再一次的折叠,通过了镜面一个镜像的呈现,再次做了一个折叠。



这个视频作品其实是由另外两个艺术家共同来完成的,其中一个是银川年轻的艺术家叫凉意。通过这次我跟他的合作,我觉得他在银川是个非常好的年轻艺术家,宁夏当地做当代艺术的都是毛同强老师,这么多年孤军奋战,这次我去了以后,接触了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他们都很棒,凉意是其中的一位,然后他是来负责这个短片的剪辑,剪的非常酷,非常好。鼓声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兰州人叫大松,我觉得他就是中国的非洲鼓王,Djembe这个鼓就是他从非洲带到中国的。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也是我和Djembe鼓王的一次合作。我现在就把这个视频找出来,五分钟我可以放到这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样的话对整个该隐这个单元会有一个更立体的一个解读,无论是从图像,然后从视频,从声音,从文本,都是一个复合性的一个呈现。大家先看一下这个视频,就留出来五分钟,先看一下这个视频。





好了,应该是五分钟过去,大家应该看完这个小视频了这是您看完之后,我们就进入到下一个单元,就是那个贺兰石单元的一个分享。




贺兰石这个单元,是这次驻地当中现场最重要的一个作品,就是说从自从入住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一直到了整个展览结束,还去了青海,把这个项目完成了,所以它时间上是最长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单元。第一天到了贺兰山,就从贺兰山挑选了35块石头,我把这35块石头拉回到驻地,就修改了它的形式,让它变成了玛尼石的那种堆放5个一组玛尼堆这样一个形式,一共是7组。然后分组之后就采用了介质,比如说地坪漆这样的介质,进行了一个色彩上的修改。这样就是让整个的外形发生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怎么讲,就是和我之前做这个作品达成一个连接。因为11年前,我在这个藏区拍过一个图片作品,一组叫做《他方》,是Lomo相机拍的。那也是对自己拍第一张照片的记忆做一个回溯,就是Lomo相机过期胶片来拍的这个藏地影像,因为特殊的这个器材和这个介质,然后会让它出现了大量的虚像划痕,脱落斑驳的东西,那这东西恰恰是把时间给推到了过去。


我前面讲过,在我的逻辑里面,只要把时间推到另外一个地方,就已经是艺术,已经是艺术品了。我现在做这个贺兰石作品,我是想把这个驻地的石头通过改造搬运到这个青藏高原——以前曾经拍过照片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话,我觉得是做这样的一个转态吧,就是人的行为他如何能影响到自然界。比如说石头,这实际上怎样的影响,像玛尼堆这样的一个文化的形成,它又是如何和自然相联系的,又如何是被塑造出来的,我觉得这都是一些有意思的美学问题,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实施过程中来体会或者尝试性的来接触这些美学问题。


当然从具体的一个情感来讲,我也希望把自己在藏地的成长经历,一些美好的记忆,之前对图片的记忆通过一个有形的一个东西来塑形,让他成为一个小纪念碑,自我的纪念碑放置在那里,所有人都能给他祝福,包括自己的祝福,然后他能接受到藏地的供养,然后绵延不断的输出祝福,这些祝福有给到银川的,那是它曾经被搬走的地方,也能给到经历过整个这些过程的人,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看到它的人。


那些石头放置在各个地方,我都是打了地标的,如果有兴趣的话,是依着这些地标,完全可以找到这些石头的。如果之前就给到他祝福,那你会回头去看到这个祝福,重新出现在你的眼前,这是我想做这件事的所有缘由。





这是整个改造的过程,改造过程首先你要分组,分完组以后,你要找到一些视觉的逻辑,色彩的逻辑。那么的工作方法就是可以找到很多杰出的天才艺术家,他们对色彩的研究。我们说的谁色彩用的最好呢?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标底,在我的喜好里面,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罗迪纳、安娜·莫里斯我觉得他们几个是色彩用的最好的,那我从他们当中去寻找逻辑,去建立自己的逻辑,然后对石头进行改造。



上一张就是这个石头被改造之后,在展场呈现的一个样貌,因为是一个驻地项目,所以在那里我是有意识的把展场设计成一个工作现场,就是七组石头在那里,然后我用过的所有工具,所有配件,所有的原材料都是放置在那个场域当中,那个露台的外面。因为我在这露台工作了十几天,然后后面那个墙上有一张十几年前拍过的《他方》的作品,它们现在是一个并置的关系,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这些石头就回到了那个照片的场域当中。

下一张是就是当时把石头已经展出结束以后清洗,然后最后离开大象艺术公社的一个照片。




这些照片就是这些石头后来被搬运了青藏高原的一些过程的记录,我们选择了很多有地标性的东西,比如说选择了拉脊山的垭口,是昆仑山的,它属于昆仑山,是中国西部的最大的一个山脉。然后有日月山,那是很重要的一个进藏古道,就是唐蕃古道的一个文化地标,然后还有丝绸之路的在青海的河南道的重要的垭口,清沙山的垭口。然后还有我之前曾经拍照片,留下过很多记忆地方的一些地标。比如说在黄南的隆务寺,包括在去泽库这样就是青海草原腹地的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曾经拍过照片的地方,就把这些玛尼堆放置在垭口上。




我们是尽量在选择更丰富的地貌形态来放置这些作品,有雪山,有古道,有古寺,有草原,有湖泊,草原是金银滩草原。是写下美好爱情诗句的金银滩草原,对吧?还有青海湖,那个地球上最后的眼泪——青海湖。这些作品都放置在这些很美丽殊胜的地方。





最后第五个单元就是C Pulao单元





C Pulao单元就是做一顿饭,那我前面讲了,就是把一个在白盒子艺术空间里的大家习以为常接受性美学转换成观看者能成为作品的参与者,甚至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样的一个关系美学的一个场域,就建立这样的一个艺术关系,所以做了这顿饭。这顿饭的材料也是形式和材料也是做了最大化的在地性,比如羊肉用了宁夏非常好的滩羊肉,真的宁夏的羊肉实在是无以伦比,真的非常好。


然后贺兰山东麓正好是北纬38度,它正好是全球葡萄酒原材料一个葡萄的黄金生产带,所以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是最好的。这个我们也品尝过,的的确确如此。这个葡萄也就进入了这个餐食里面,然后还有那个酸奶,酸奶是中亚餐食里面和肉类搭配的一个很经典的组合,他们搭配在一起很好吃,但是我们很少有一样去尝试,那这里是做了这样的一个尝试,而且我们也知道银川是国内非常著名的奶源地,鲜奶产量和酸奶产量都是非常大的,品质也很好,所以把酸奶也介入到了这样的一个餐食里面。


这是整个第五单元当时展出的时候的一些现场,最后是把黑碳料理的碳元素做了最后一次归纳和复合性的一个状态,因为在一个烹饪的过程中,肉也好大米也好,汤也好,整个的过程里碳元素在里面发生了非常复杂的转态,就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满满的这盆充满着碳元素变化的这份餐食被现场的观众在石炭井的场域,在八号泉的场域,在贺兰山的场域,在这个该隐的场域里,不同的去感受的时候,对碳这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解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其实就是我这个作品最后的怎么讲——算底牌吧,是最后的答案就在这里。





在我离开这个驻地的时候,平原老师和当地的艺术家们做了一次很大的一个盛会,叫艺术村的夏天。当时盛会开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他们是在进行策划对我的一次欢送。



我真是在那个场合里我是深受感动,我觉得就正如我前面讲的,我完全没有想到在银川会有那么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我需要对他们表达谢意的。正好在这样的机会里面,首先我要感谢的是后来去青海的这个小小的团队。画面左面的是任建军,是我的老大哥,我一直认为他是青海最好的摄影师,无需置疑,他确确实实是青海最好的摄影师。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去搜索一下他的作品。


中间的小伙子是虎子,是大象的工作人员,一路抵抗高反在工作,很棒啊,最后语出惊人,对作品给了很好的一个阐释,我后来的阐释的一些金句其实是来自于这个小伙子,最右面的小姑娘小精灵,我要非常感谢她。这个项目从一开始的启动到落地执行,到最后善始善终。小精灵始终是陪伴这个项目,非常聪慧的,非常有视野的小姑娘,带给整个项目很多很多精彩。我真的要感谢她——小精灵。当时在最后的这个Party 上面有不远千里,真是不远千里来专程来看展览的陌生的朋友。我真的很吃惊,为了这么一个展览浪费他们那么多时间,我真是非常感谢陌生的朋友。



还有最后在现场的很多朋友,有很多外国的朋友,还有最后那个合影里面的每一个人,我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很神奇的夜晚,我遇到了几十年没有见过的学长、学妹,很多很多单纯的、质朴的优秀的艺术家,大家可能去在那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记,谢谢你们,谢谢艺术家,谢谢大象艺术公社,我整个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罗罗嗦嗦说的太多,其实浪费了大家蛮多时间的,眼瞅着都快两个小时了,谢谢大家。


再次感谢令胡歌,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大家来分享做的这次主题项目,谢谢。






艺术家刘劲勋


刘劲勋(b.1971),艺术家,目前生活工作于兰州、银川。鲜有艺术家能像他这样深深塑造了个人影像艺术多个面貌,对西北年轻一代影响至深。刘劲勋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刘式摄影诗学,将本土主题与其对视像、形式和构图与生俱来的深刻理解融入于其中。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检视中国西北自然世界与人类生存状况的关系,通过日常生活的事件及素材表现自然环境现象的崇高意义,作品中充斥着内在世界的张力与外在世界的显像之间的较量。近年来刘劲勋会创作一系列取自宗教故事和艺术史相关的作品,并以多样的创作手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将剧场感、趣意玩味,连同社会批判以及对既定价值的质疑融合在一起。用他的实践持续地探讨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影像日渐饱和的世界里,图像的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


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甘肃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

谷仓(兰州)当代影像馆首任馆长(2008-2012年)

谷仓(兰州)当代艺术机构艺委会委员(2012-至今)

西(上海)画廊代理艺术家


获奖:

首届映纪实摄影奖           北京.中国.2017

第九届三影堂摄影奖       北京.中国.2017

首届TOP20新锐摄影奖    杭州.中国.2011

色影无忌奖2010年度十大摄影师北京.中国.2011

2009年度中国十大新锐摄影师北京.中国.2010

第二、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北京.中国.2008-2009

2008年度法国才华艺术基金  北京.中国.2009

2008年莱卡年度优秀摄影师北京.中国.2008

第七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最佳展览奖西宁.中国.2007


个展:

《西游记》立方体艺术馆兰州.中国.2017

《凿空》小桥艺术中心  西宁.中国.2017

《他方》 OFOTO画廊    上海.中国.2010

《苏菲的高原》大风画廊  北京.中国.2008


主要群展:

《安多影像》莱卡画廊苏州.中国.2021

《零度共生 —— 10x100之

DADA的好奇心》衡山.和集艺术空间上海.中国.2020

《苏菲的高原》法国波城美术馆波城.法国.2018

《苏菲的高原》德国DCKD 莱茵美术馆杜塞尔多夫.德国.2018

《新疆》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济南.中国.2014

《苏菲的高原》中国纪实摄影大展1949 - 2009 北京.中国.2009


All Images 

© Liu JinXu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所有声音文字图片影像

版权所有 © 刘劲勋

声音文字图片影像承蒙摄影师惠允




END




出行指南

贺兰山天籁艺术村

地址:宁夏贺兰山漫葡小镇北街(西部影视城斜对面)

注意:节假日出行车辆较多 请注意交通拥堵

漫葡小镇有南/东两个停车场

请提前制定好出行计划 以免耽误行程


点击搜索
可导航而来




—【蚂蚁摄影】—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